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18925237210(钟小姐)

产品中心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选介(生物类)

来源:凯发.com    发布时间:2024-02-15 02:17:20

  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广泛。 在这54名新院士中,农学部当选的院士有6位。

  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广泛。 在这54名新院士中,农学部当选的院士有6位:

  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现任农业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相关的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

  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党员,1982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康绍忠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康绍忠教授是我校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曾先后获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人员、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批准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男,汉族,1943年2月生,辽宁省阜新市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1967年参加工作,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林产化工专业毕业,博士,博导,教授,工程院院士。1961年至1966年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林产化工专业学习。1967年至1978年泰康、安达造纸厂技术员。1981年至1983年东北林学院林产工业系教师。1981年获工学硕士。1983年至1991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工业系讲师、副教授,1987年获工学博士(1989年至1990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究教师)。1991年至1996年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学科负责人、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木材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国际木材学会联合会(IAWPS)执行理事,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林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委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主编及《林业科学》、《家具》、《中国木材》、《家具与环境》等杂志编委。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我国知名木材科学家,率先打破传统木材学范畴,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紧密结合生产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在长年从事的木材保护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主持木材阻燃与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国际领先的新型木材阻燃剂系列技术,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开发的大兴安岭火烧原木保存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突破过火林原木大规模保存技术难关,主持多学科参加的森林资源培育及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效益显著,获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在我国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领域率先开拓研究,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现主持“863”项目等6项课题。总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19部,发表论文221篇,其中151篇(部)分别被SCI、EI、CAB、CSCD等检索机构收录或引用。培养数十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顺应国际前沿,推动学科发展,率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

  男,1964年生,河南省固始县人。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兼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并任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和《植物保护》主编等职。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SCI源刊物论文60篇。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综合治理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攀登计划植保项目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研究专题(1994-1998);973计划植保项目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协同进化机制(2000-2004);九五863计划Bt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课题(1998-2000);十五863计划Bt棉花生态安全性课题(2001-2003);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题(1999-2000);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课题(2001-2003),Rockefeller基金会课题(2003-2004)和美国USDA课题(2003-2004)等10余项研究项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国际刊物论文17篇。2008年9月19日,Science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科学》高度重视本文的发表,9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在中国首次的国际新闻发布会。《科学》杂志资深编辑帕梅拉J海因斯在对这篇论文的书面评价中写道,“世界各地农业土地的使用模式各不相同,在中国,许多农民的劳动资源都有限,来自中国的新观点将有助于世界其它资源有限的地方的农业生产。论文的作者分析了Bt棉农业对生态影响并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证据,《科学》杂志很高兴报道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 所长、博士、研究员。中棉种业长江公司董事长,1979年12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喻树迅博士是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短季棉育种和转基因棉育种的开拓者之一,国家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现为中棉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国家棉花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他身兼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于成绩突出1997年被评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选、农业部神农人才计划、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评选为国家科技部300名科技骨干排名第一,1998年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获得“五一”劳动奖状,1999年获河南省“十大科技英杰”称号。2011年11月10日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方面,首次提出短季棉生态区的划分;蕾期蕾脱落率作为早熟性选择指标;培育出生育期100天的短季棉新品种,在我国北方棉区实现麦后直播。并率先开展棉花生理生化育种,解决了早熟品种早熟早衰遗传正相关的理论难点,为选育早熟优质高抗品种提供了新技术,丰富了棉花遗传学内容。二十多年来,他先后育成中棉所10、16、20、27、36、42等8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经济效益11.7亿元。1985~1999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奖多项。

  男,1955年11月生,汉族,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首席教授。198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7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1996年底学成回国,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10日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示范推广研究,初步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2000年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全文发表,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5项、国内外科技奖12项。2000年至今,他任云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荷兰Wageningen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8人、留学生5人、本专科学生400余人。朱有勇于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农业研究杰出科学奖(CGIRA),2004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他还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人员、全国优秀员、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2005年度全国十佳三农人物获奖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