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18925237210(钟小姐)

产品中心

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7-2021)

来源:凯发.com    发布时间:2024-03-14 02:16:27

  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潜江高新区”)前身为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审核公告,核准规划面积4.89平方公里。2015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际管辖面积25.74平方公里。自建区以来,潜江高新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的产业格局,在全市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慢慢地加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已确定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举措相继出台。湖北省全方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潜江作为“两圈两带一群”的重要节点,转型升级需求空前强烈。在此背景下,潜江高新区必须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聚焦全球新兴起的产业技术,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为进一步明确潜江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结合潜江高新区真实的情况,根据《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策略规划(2017-2021)》要求,编制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7年至2021年。

  近年来,潜江高新区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逐渐凸显,已经成为潜江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迅猛发展,园区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等多项经济指标保持年均12%以上的高速增长。2016年,潜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684亿元,总收入73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园区集聚各类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3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76家,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高新区已积累起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潜江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园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蓄势待发。长飞潜江科技园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预制棒及光纤产业园,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纤及预制棒产业基地。依托长飞科技园,高新区在半导体材料、光纤光棒、光缆等领域集聚了长飞光纤、飞凌光纤、新硅科技、菲利华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长飞的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产品目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菲利华石英玻璃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英碇生产基地,是全球认证的五家半导体材料提供单位之一。鑫友泰光电科技公司主要为航天航空业、光纤制造业、特种电子复合材料制造业等下游企业提供辅助材料。菲布雷格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光纤激光器和传感器专用光纤光栅研发制造。

  高端装备产业龙头带动,持续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石油化工装备、环保科技装备、汽车零部件、新型铸造材料、铝及铝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石油化工装备领域,以上市公司江钻股份为龙头,聚集配套企业34家, 2016年实现产值超过170亿元。江钻股份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沙尔曼加工中心、FMS柔性生产线等先进设备。汽车零部件领域,以东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工业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铝及铝制品领域,形成以原铝为基础,以有色金属复合材料、铝型材、铝压铸件、铝板带、铝盐净水剂和铝箔为核心的铝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升级。高新区集聚了化工生产企业近20家,培育了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园区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快速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金澳科技采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及浙江中控先进的DCS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提高芳烃及芳烃下游产品、苯二胺、3,4-二甲基硝基苯等精细化工中间体的产能。可赛化工围绕氯气资源利用,进一步发展延伸高值深加工产业链。金华润化肥由生产型企业向要素型企业转型,建设“气体岛”实现转型,方圆钛白以固废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基础化工固废的零排放。

  食品医药产业提档升级,特色鲜明。食品产业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家,亿元以上企业6家。其中,小龙虾产业特色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基地,出口创汇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开创性探索出了“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在小龙虾养殖、繁育、加工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聚焦原料药、高端制剂、生物研发等环节,高新区培育了潜江制药、永安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拥有“潜半夏”这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培育和经济内生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更趋明显。为适应、引领新常态,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高新区作为承担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功能的核心载体,应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率先示范。潜江高新区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潜江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增强园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潜江高新区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模式探索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目前,高新区共有2家院士工作站,5家企业专家工作站,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共申请专利2783件,其中发明专利1169件,2016年共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项,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富有成效,培育上市企业3家,进入新三板辅导企业3家,武汉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6家。以政府引导、企业共建为主要模式,园区已建成潜网电商、中植、华冀、龙创空间4个孵化平台,正筹建化工专业孵化园,其中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创客超过100个。

  循环经济亮点突出。高新区是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园区大部分企业已形成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废气排放、废物废气再利用的循环路径,打造了盐化工氢和氯资源高值消纳、硫铁资源循环利用、化工固废综合利用三条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精细化工、医药、小龙虾等产业正在加速推进构建产业配套循环发展。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形成了以章华路为城市发展主轴的路网格局,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供电供气设施完备,供电供气设施完备,城北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气体岛、化工综合管廊等工业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逐步形成配套完善、功能突出的新型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城市配套日益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上海世博会湖北馆、曹禺大剧院相继建成。三级甲等医院江汉油田总医院辐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室等医疗卫生配套设施逐步齐全。职工公寓和人才公寓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完善。

  潜江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创新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园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设立了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持续落实政银企对接制度,重点帮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投资,为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人员提供转化资金。同时,高新区每年列支5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奖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不断探索和改进园区服务机制,按照“培育建库、统筹申报、落实政策”的原则,以联片分包的模式成立服务小组,为区内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培育等服务。全面推进国家、省知识产权政策在高新区的落地实施,组建了70人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服务队,大力查处假冒伪劣行为,为园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来看,潜江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第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培育需加强,产业内部、产业间协作不够,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有待持续推进,企业整体实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三,科研院所、科技金融和高端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较少,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第四,产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新产业、新业态崛起,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与规制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潜江高新区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在新起点上奋力前行。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广泛渗透融合,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产业竞争将更加凸出地体现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科技创新的竞争。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新趋势,世界各国纷纷加速培育创新活跃、带动力强、渗透性广的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潜江高新区要紧抓机遇、超前谋划,瞄准关键领域和先进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形成增长新亮点、发展新优势。

  (三)“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国家先后推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举措,致力于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势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互联网+”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将从根本上革新生产组织关系,使生产方式社会化、分散化、小型化,促进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2025”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潜江高新区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分布式、开放化、模块化、平台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提升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世界已由制造业全球化发展到创新全球化与社交全球化阶段,以人才为主体,带动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成为突出特征。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加速一体化发展,均要求建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潜江“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具备了与周边产业资源高地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潜江高新区应紧抓战略机遇,加强与武汉及其他城市的产业协作,承接科技资源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把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契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层级,着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战略培育,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为衍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活力产业体系,汇聚新经济产业发展资源要素,培育市场主体,努力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全力打造潜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引爆点。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加强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外引内培集聚创业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等市场主体,全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聚焦,特色发展。集中要素资源培育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围绕高端产品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高端链接,协同发展。紧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度链接国内外产业创新高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入外部优势产业创新要素,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标准设计、建设产业和城市功能区域,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发展和谐统一的产业园区。

  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营业总收入突破2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企业总实力实现新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持续增加,培育一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50家。

  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飞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5%,建成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5家,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数达5件,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达到35%以上,省级及以上创业载体不少于8家。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引进与内生培育并举,着力构建以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战略培育,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为衍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实现高端转型、跨越发展。

  发展思路与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企业为主、集聚发展”的理念,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手段,加强与武汉的对接合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做大做强通信与传感光纤光缆产业,提升光纤预制棒核心竞争力,配套发展光学与半导体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光电器件、智能家居领域。力争到2021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光纤之都”。

  光纤预制棒:重点发展大直径或大长度光纤预制棒,鼓励研发生产特殊结构或者特殊波长的特种光纤预制棒,包括少模和多芯光纤预制棒、全波段光纤预制棒、高速率多模光纤预制棒、有源光纤预制棒等。

  光学与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石英纤维制品、石英玻璃制品、石英玻璃材料以及高纯度的液态卤化物化学试剂及其它辅助气体产业,加大大尺寸低成本的石英套管产品和光纤用涂覆材料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的生产。

  光纤光缆:重点发展常规通信光纤光缆、超低损耗光纤光缆、大有效面积光纤光缆、少模光纤光缆等领域。引进一批特种光纤生产企业,发展工业通信、医疗、军事、航空、激光切割等新型特种光纤光缆。

  光电器件:促进光纤光缆产业链向光电子信息器件、光互连模块等核心器件领域发展,加快光电子信息用光电芯片与器件的研发制造,重点发展超高速光探测器芯片和器件、超高速光调制器芯片和器件、硅光子器件、光传感器件、中低速光收发模块、IDC用光模块等领域。

  智能家居:聚焦高端,全面加强与控制系统、大数据、云计算厂商的合作,推动家具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家具产业与智慧家庭、物联网的无缝对接,加速家具制造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积极对接武汉光谷。加快建立与武汉光谷的常态化联系,鼓励光谷光电子信息企业在潜江高新区建立生产基地。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光电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支持光谷光电领域科技成果在潜江高新区转化落地。

  加快培育完善产业链条。鼓励长飞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引导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通过内部创业、虚拟联合、兼并重组和技术并购等方式培育、集聚一批中小型光缆企业、光器件企业,丰富光纤光缆产品品种,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积极开展精准招商。瞄准京津、长三角、美国硅谷、日本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重点引进烽火通信、武汉睿芯、光迅科技、华为海思、正源光子、日海通信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光信息电子企业落户高新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入、培育一批研发生产特种光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企业与国外知名光信息电子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配合长飞光纤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重组。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和论坛,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拓展印度、伊朗、中亚、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发展思路与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潜江特色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发展小龙虾、稻米、大豆等食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加快发展功能性富硒食品与休闲食品,发展壮大特色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推进“潜半夏”等中药的繁育和研发,拓展以牛磺酸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力争到2021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虾谷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

  绿色食品:强化龙虾良种选育与苗种繁育,促进小龙虾精深加工及甲壳素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广虾稻精品米业加工,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向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方向延伸。建设江汉平原大豆精深加工研发基地,加快开发健康营养型大豆功能性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安全的功能性富硒食品和膳食保健食品。发展壮大酱腌、酒饮等休闲食品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及特色化水平。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牛磺酸等医药中间体、滴眼剂、片剂、冻干剂、胶囊剂等高端制剂以及“潜半夏”和颗粒剂等中成药产品,鼓励研发新型化工原料药和抗癌、抗病毒类生物技术药物,打造以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培育发展医用敷料、医疗诊断设备、植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领域,突出发展小型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鼓励发展智能、便携式医疗器械。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实力,重点突破龙虾甲壳素系列开发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大豆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加快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发甲壳素系列产品、新型健康大豆制品以及功能性富硒食品和膳食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快产业链招商,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功能性食品研发、高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制定企业招商目录,重点跟踪北京、天津、浙江等健康产业集聚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动向,加大招商力度,吸引龙头企业入驻,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

  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高地,实现产业高端发展。加强与武汉光谷生物城、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健康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园区企业与武汉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联动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

  塑造健康特色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扩大“潜江小龙虾”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带动 “潜半夏”、 “潜江虾稻”等标识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品牌的包装、推介、宣传和保护,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推介宣传活动,扩大企业知名度。

  发展思路与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进化工产业向新材料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建设应用于航天、光电子信息、船舶、军工等领域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绿色建材,培育发展新型服装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突出绿色提升、专业建园、循环改造、清洁生产等方向,立足全国示范,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新材料园区,到2021年实现年营业收入650亿元。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以三聚氰胺系列产品为主的高性能合成材料和增粘树脂、增塑剂/分散剂、抗硫化返原剂、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磷系阻燃剂、稀土热稳定剂等环保型橡塑助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培育发展新能源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等。

  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发展以铝合金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加快推进钛材料系列产品及关联深加工技术研发,促进下游延伸产品的深度开发。

  新型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集保温、隔热、防水、防火、装饰于一体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节能玻璃与建筑材料;发展高掺量、高孔洞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要求的利废墙体材料。

  前沿新材料:推进新功能化硅胶材料,石英玻璃锭、合成石英玻璃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非金属绝缘材料、高性能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电池材料。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鼓励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下游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拓展;加速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大型企业;延伸发展下游环节,大力培育和吸引环保型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档纤维素醚等专用化学品的生产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和控股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做大做强。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园区企业为主导,联合新材料领域优秀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联合承担国家省市科技专项、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搭建新材料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对接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

  积极链接化工产业高地。积极与国内外新材料产业高地开展高端链接,对接国内北京、上海、天津滨海、南京、淄博等地,建立互访机制,建设联合创新基地,共同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检测机构共享、技术对接等工作。链接国外新材料尖峰地区,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经验,组织园区企业参观调研,掌握产业领域前沿动态。

  发展思路与目标:紧抓“中国制造2025”机遇,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培育、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发,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推进传统装备业态创新,重点发展石油机械高端装备,突破性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高端铝制品领域,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石油装备:重点发展钻井设备,提升钻头钻具的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井下工具、陆上钻采装备、固井压裂装备;培育发展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加大对深海钻井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探索发展油气储运设备,构建覆盖油气装备全产业链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环保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创新性发展传统除尘设备,壮大发展除尘布袋、袋笼设备,提升发展电式除尘、袋式除尘、电袋复合式除尘装备,培育发展新型脱硫脱销设备,抢占电力脱硝、非电脱销市场;创新发展生产环境监测设备,开辟环境监测系统市场。

  汽车零部件:做大做强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以东方汽车等主要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转动系零部件、悬挂系零部件;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时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一批动力电池、膜电极、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进军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汽车电子领域,引进一批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装置生产企业。

  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结合现有优势产业,开发研制用于钻探、勘测、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拓宽个人/家庭服务类、医疗类、特殊应用类、军用类产业链;发展工业机器人,初步形成聚集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

  内优外引,壮大产业规模。支持江钻股份、湖北除尘设备厂等本地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铝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针对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油气储运设备、新型脱硫脱销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等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产业招商目录,链接长三角、美国等创新高地的技术、人才、资本、资源,开展补链招商。

  推进现有高端装备业的智能化升级。鼓励江钻股份、湖北除尘等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支持企业立足实际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制造模式进行改造,三年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30个;支持亚泰精密机械、思达特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制造智能机器人。

  深化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江汉油田、武汉相关高校、科研单位高效合作,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辅助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模式,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新型环保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园区高端装备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思路与目标: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需求,以健全城市功能与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为主要手段,集聚大量优秀现代服务业企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业态,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两个层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成江汉平原功能齐全、服务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2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600亿元。

  现代物流。加快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物流快捷运输网络,重点发展面向危化工产品、大型装备、特色农副产品等的专业物流及第四方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高端装备业、现代商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打造江汉平原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电子商务。打造具有潜江特色的农副产品、中药材、纺织服装等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争取建立大宗化工产品交易平台,发展体验展示、资质认证、质量追溯、移动支付等配套服务,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科技服务。重点发展专业化的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服务,培育发展检测认证、科技咨询、创业孵化和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

  文化旅游。依托潜江文化底蕴和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龙虾为特色的美食旅游,弘扬曹禺文化,发展以楚文化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以及荆楚民俗文化旅游。

  打造现代物流服务集聚区。推进潜江物流中心、危化品专业物流园、潜网电商物流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动传化物流公路港项目建设,实现“互联网+物流”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园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将物流服务与资金、信息服务紧密结合,开展业态创新,探索物流方案提供、供应链管理、物流增值服务等新兴服务,提供一揽子或部分模块的物流解决方案。

  推进电子商务多层次发展。引导本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通过自建平台、电商服务外包实现电商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知名电商合作,打造区域、同城、行业信息互通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球小龙虾直销平台、服装网销基地,培育中国虾谷、潜江大豆等商务品牌。加快推动阿里巴巴潜江运营中心落户。

  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检测认证服务中心、科技服务及展示综合基地、潜江食品产业园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建设。围绕化工、高端装备、大健康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中心、科研机构,集聚一批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培育本地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支持本地中介机构与国内知名机构合作。

  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区。依托生态龙虾城,建立以“大众化旅游餐饮为主、中高档商务餐饮为辅”旅游餐饮体系。推进曹禺文化产业园和全国剧本创作交易平台建设,塑造“曹禺故里、戏剧之都、艺术硅谷”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荆楚民俗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开发民俗工艺品、本地特产、景点纪念品、文化纪念品等旅游商品。

  以提升潜江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和推动创业发展为目标,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创新招商模式,强化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完善产业创新环境,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有效促进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瞪羚”企业。制定 “瞪羚”企业成长计划,建立 “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选择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成长性好的潜在“瞪羚”企业,建立“瞪羚”培育档案库。定期采集企业发展需求、营运数据和创新需求,加强动态跟踪服务,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为瞪羚公司可以提供商业模式、人力资源、信息化等咨询服务,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瞪羚”企业,形成园区存量提升、升级发展的主力军。

  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制定高新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促进计划”,搭建专业的服务促进平台,遴选估值高、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建立潜力企业数据库。组织战略咨询、人力资源、投资银行、公关策划等服务机构对龙头企业进行系统诊断,为企业战略定位、管理机制、企业形象等方面提供优化方案,助推潜力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永安药业、金澳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攻关,积极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鼓励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的龙头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金澳科技、江汉钻具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对于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不同奖励。深化企业与武汉各类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的对接,探索技术入股、共建实验室、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推动“互联网+”跨界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小龙虾加工企业为重点,通过研发、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完成产业互联网从服务业到工业和农业的跨越。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触网”,搭建创客平台、众包研发平台、碎片化生产平台等专业化平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向在线生产服务商转变。推动“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业态发展,改变营销方式,挖掘文化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资源,提高旅游业附加值水平。

  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积极链接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创业高地,围绕长飞、金澳科技、江汉股份等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引进科技创业企业、配套型小企业、“专精特新”类企业到园区发展壮大。重点对接一流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通过“移青苗”方式,引入孵化毕业的科技型企业到潜江高新区加速。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中试熟化科技项目到园区产业化,实现市场、资本、技术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积极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高校教授博士带团队、带成果、带项目到潜江高新区进行专场对接。

  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立足长飞、金澳科技、江汉股份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团队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深入开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链研究,精准把握产业链优势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以强链、补链为导向,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高地,聚焦潜江高新区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和上下游配套产品企业,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套,逐步提升潜江高新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拓展产业链招商形式,通过“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企业人脉资源,精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关键环节领先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层次。

  探索开展平台招商。加强与外地潜江商会及外省驻鄂商协会的联系,搭建外地企业潜江行、经贸座谈会等平台,并通过商会、协会内刊发布和推介适宜项目。吸引一流园区孵化器运营商、创业服务机构、科技地产商等机构通过建立分支机构、共建园区等方式入驻潜江高新区,依托其品牌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加速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园区集聚。围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长飞、金澳科技、江汉股份等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性的平台型企业,通过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动和衔接。

  积极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政策,引进一批产业领军和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组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搭建潜江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推动本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针对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紧缺人才目录,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发挥潜江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优势,依据产业发展定位,加强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育对接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推广“星期六工程师”、“候鸟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柔性人才使用模式。制订完善人才扶持与激励政策,探索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设高新区人才资源服务中心,完善商务、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为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加强科技金融支撑。设立潜江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设立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健康等专项产业子基金,形成多层次产业投资体系,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以及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园区主导产业、高成长企业。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潜江基金扶持项目。继续深化“政银企”对接、“金融沙龙”等活动,加快引进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鼓励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担保、股权、知识产权、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新型融资服务。建立潜江高新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联合券商、金融服务机构对入库企业进行上市培训辅导。

  加快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平台。进一步提升中植、华冀等现有孵化载体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国家级孵化器资质认定,推动孵化器向“轻资产、重服务”的新型孵化器升级。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新建一批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以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的方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引进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探索“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创业活动+开发式平台”等新型孵化模式,建立市场化、一站式创投服务体系,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路演、投融资、人脉链接等增值服务。

  培育新型产业促进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联盟注册社团法人,探索建立跨区域和市场化的合作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支持联盟内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开展重大技术共同攻关、项目联合申报、联合采购、市场联合推广等活动。支持小龙虾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小龙虾深加工、甲壳素提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整合区内外研发资源,建设潜江高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鼓励研究院以开放性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突破产业共性技术、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强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技术服务及人才集聚功能,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试行股权激励机制。

  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主导产业创新服务需求,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健康等主导产业,采取市场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等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委托检测及研发、共性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服务。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其围绕高新区产业需求构建“产品+内容+服务+平台”的产业开放创新平台,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代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法律、财税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其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加强对接武汉城市圈。紧抓潜江打造“融合两圈、连接两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域战略机遇,依托汉宜高铁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展与武汉的产业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与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园区开展产业链分工与协作,吸引优秀企业在高新区建立生产基地。积极链接武汉科教资源,强化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设施共享,建设成为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探索共建异地孵化器等合作模式,吸引武汉孵化器毕业企业入驻高新区。加快科技服务同城化进程,探索企业共享武汉科学技术创新券政策。

  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积极链接鄂湘赣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企业互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加快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等创新高地的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吸引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成果落户高新区。发挥腹地城市资源优势及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异地孵化器、人才引进、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承接国内一流园区的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健康等领域的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移,深化与创新高地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合作。

  强化产业国际合作。积极链接全球产业创新高地,按照“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公共配套服务国际化”原则,采取“园中园”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具备创业孵化、产业化、国际化交流等功能的国际创新园,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新模式,推动跨国产业、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搭建潜江高新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区内企业跨国技术并购,对接硅谷、以色列、班加罗尔等世界创新高地的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和行业协会,引入优势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完善循环经济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园区,以减量化、清洁化、循环化为主线,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和固废综合利用,实施关键补链项目,加快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着力打造新材料一体化、绿色食品一体化、生物医药一体化等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步搭建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持续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个层次的循环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区、清洁高效的工业体系。

  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对各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节能评估审查。积极实行潜江市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积极开拓中水回用途径,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有保有压、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采用节材工艺和节材技术,降低消耗,提高利用率。节约木材、建筑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

  按照“产业专业集聚、空间布局合理、配套服务完善”思路,全面统筹潜江高新区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配套环节,构建产城有机融合的生态科技新城。

  围绕潜江高新区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遵循“连片建设、空间布局集中、制造服务分离、产业功能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园区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完善产业园布局。指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专业园和功能区,包括长飞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小龙虾绿色食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着力引入和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产业生态。

  长飞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承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和制造功能,依托长飞科技园及光纤预制棒产业的发展基础,配套发展光学与半导体材料产业,做强通信与传感光纤光缆产业,重点突破光电器件、智能家居等领域,打造成为江汉平原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小龙虾绿色食品产业园,主要承载绿色食品产业研发、中试、生产等功能,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小龙虾精深加工及甲壳素系列产品、健康营养型大豆功能性产品和绿色安全的功能性富硒食品和膳食保健食品,发展壮大休闲保健食品。

  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承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环节,重点发展“潜半夏”饮片和配方颗粒的深加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化学原料药和高端眼科用药新制剂,鼓励研发抗癌、抗病毒类生物技术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拓展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领域。

  新材料产业园,主要承载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制造功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绿色建材、新型服装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打造省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高端装备产业园,主要承载高端装备业的研发与制造功能,重点发展石油机械高端装备和环保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推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产业园,加快建设潜江物流中心、危化品专业物流园、潜网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专业物流园,依托铁路、水路、高速路网,重点发展面向危化工产品、大型装备、特色农副产品等的专业物流与第四方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高端装备业、现代商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化建设,增强园区间组团联系,实现公、铁、水、空运输通道衔接,构建便捷、安全、快速的对外交通网络和联合运输体系。提升高新区公共交通覆盖率,推广微循环公交和定制公交。加快推进化工管廊、固废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气体功能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保税仓库、海关机构等配套建设。针对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项目需求,配套建设变电设施和园区内部电网,提前规划预留站址和电力通道空间。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供应的补充,优化电、热(冷)、气配送系统,建立分布式能源站。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现有商业网点设施,适当发展百货店、大中型综合超市,配置休闲娱乐、商务办公、星级酒店、会展物流、精品公寓等功能设施。加快高新区文体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高新区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社区服务现代化、网络化,发放社会服务卡。以“健康产业”为发展理念,从医药、卫生、文化、科技等多角度出发,构建高新区健康服务体系。搭建以培训服务、招聘服务为主体,以劳务派遣和培训咨询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管理体制,探索构建精简高效的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强化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广泛吸纳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若干专业化的产业事业部。拓宽企业诉求渠道,设立企业求助中心、投诉中心,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加快出台潜江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专项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路线及目标,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开拓等活动,支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政策,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科技金融政策,鼓励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代理、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潜江高新区重大项目数据库,完善全链条服务管理机制,对入园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审查和分类管理,全程跟踪项目的推进和运行情况。加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高且符合产业导向的潜力型项目引进。加强各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全程服务机制、工作调度机制、任务执行和督查机制等机制,提升项目服务能效。落实项目退出机制,严肃项目监察督查,为重大产业项目全面管理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