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18925237210(钟小姐)

产品中心

木材会呼吸 弦间得小康

来源:凯发.com    发布时间:2023-12-31 12:25:24

  40多年前,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为防风固沙栽植泡桐树,他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树被后人称为“焦桐”。几十年来,兰考人民踏着焦裕禄的足迹,广植泡桐,如今“农桐间作”面积达到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78万立方米。广植泡桐源于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生态泡桐开始向泡桐经济转化,兰考人从种植走向加工,又由原来的粗加工逐渐向精加工转移,将桐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一个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焦裕禄同志也许没想到,他当年带领群众广植的泡桐树今天会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8月28日上午,记者踏上兰考县的土地,迎头看到的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路两旁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整齐而挺拔的泡桐树。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此决口泛滥,全县形成了大面积的沙丘、沙荒、盐碱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粮食亩产也仅有50公斤左右。

  上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在此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大量栽种泡桐树以改造生态,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密度,将泡桐树栽在农田里,这样不但风沙被治住了,小麦亩产也提高到了400公斤,形成林茂粮丰的格局。

  “以前没有这些林木,每年春天一刮风,出门眼都睁不开。如今家家户户都种泡桐树,多的有几十棵、上百棵,少的也有个十几棵,睁不开眼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城关镇王庄村村民赵礼学看着自家种的几十棵泡桐树这样告诉记者。

  兰考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理胜介绍说,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为了能改善生态环境,又促进林产工业发展,兰考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泡桐的栽植,把泡桐作为林业生态县建设的重点,政府还拿出资金对种植户补助。近几年,兰考县每年更新改造10万亩泡桐林。

  赵礼学还和记者说,农民种泡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土质等条件影响,兰考泡桐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1992年,原轻工业部组织专家考察后认为,兰考泡桐是国内制作古筝、琵琶等乐器面板的最佳材料。这一条消息在业内迅速传开,上海、扬州等民族乐器厂纷纷来兰考进货。

  兰考泡桐生长迅速,“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当地民谚说:“要想富,栽桐树,生产致富好门路。”兰考县固阳镇范场村有近700多户人家,家家都种有泡桐,全村有泡桐上万棵。该村村民孔令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每隔5~6米种一棵桐树,每亩地少则几棵,多则十来棵。桐树的成材期为10~12年,成活期为60年。每立方米桐树能卖到1100元~1400元不等。虽然收益期长,但效益依然可观。农民种桐树并不直接为了卖钱,而是家里有小孩时开始种,成材后也不急于卖,让它继续长,等孩子长大后需要用钱了才卖。而泡桐树成材后,每长一年,价格都会增长200元~300元,从长远来看,比存银行拿利息强,怎么算都划算。

  “现在我们这儿都流行一个段子:以前兰考人出去,人家问你是哪儿的,兰考人就回答我是兰考的大爷;现在兰考人出去,人家问是哪儿的,兰考人就说:我是兰考的大款。为啥这么说?因为以前兰考穷,老人出去乞讨的多,而现在部分兰考人靠勤奋已经成了大款,这些大款大多是做木材生意的。”谈起兰考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变,孙理胜和记者开玩笑地说。

  目前,兰考县林木年生长量16万立方米,年采伐量7万立方米,形成采伐一片更新一片的良性循环。

  泡桐不但是兰考人民遮风挡沙的“保护伞”,还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不但见证着兰考人脱贫致富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为不同时期的兰考人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

  8月28日下午,在固阳镇范场村附近的中原民族乐器厂门口,大型货车正在装载各种打成箱的乐器产品,在生产车间里,十几个工人正在机器前加工着泡桐板。负责公司制作的胡师傅正催着工人赶着当天要发到台湾的一批古筝,门口的货车已装了一半,就等最后几架古筝调音装箱了。

  “这批货是发往台湾的,人家那边都催了好几次了,可是没办法,乐器大部分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马虎不得。”胡师傅说。

  胡师傅指着一台正在制作的古筝说,做古筝选料非常讲究,古筝的音质好坏关键是看面板,由于兰考独特的地理位置,产出的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

  据孙理胜介绍,上世纪70年代,兰考人并不知道泡桐能做乐器,泡桐被制作成烧火用的风箱,这些风箱在鼓风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上海乐器厂的一位技师来到兰考,听到这种声音之后便说兰考的泡桐很适合作乐器材料。

  随着泡桐板的俏销,当地能人代士永自己创办了一个小型的泡桐板加工厂。后来,代士永萌发了办乐器厂的想法。1988年,代士永聘请张连根为技师,又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位教授为技术顾问,开始生产乐器。1993年,代士永和台商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了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如今,代士永已经去世,公司总经理由他儿子代胜民接手,厂里现有200多名工人,主要生产古筝、琵琶、扬琴、柳琴、阮、二胡等十多个品种、五十多个系列的乐器。这些乐器价格不等,就拿古筝来说吧,便宜的出厂价几百元,贵的能达到一万多元。该厂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目前,兰考县有板材加工公司400多家,个体加工户5000多家,成规模的林业企业50多家,乐器企业30多家,年泡桐板材加工量7万余立方米,年产值50多亿元。

  兰考县林业局局长说:“全国90%以上的乐器使用的泡桐板都是从兰考采购的。兰考不仅是民族乐器生产基地,还是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这些年,政府组织植树造林,不仅为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绿化水准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持续增长,兰考县逐渐走出一条从泡桐种植到泡桐开发的产业化之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当地群众利用桐木自发组织生产电槽板、绝缘盒等粗加工产品,再到生产装饰线条、桐木板材,现在慢慢的开始生产民族乐器、高档家具等。

  近年来,兰考县又形成了吊装机械、纺织服装等新型产业。民族乐器、板材加工、吊装机械、纺织服装四大产业相互支撑,已成为兰考县的支柱产业。

  从固阳镇回兰考县城的路上,公路两旁的板材加工厂随处可见。记者走访了位于城关镇王庄村的一家板材公司,进到公司院内,到处是切割成板的桐木,堆得老高。厂长孙冠军说:“我们都是按订单发货,院子里的木材都是别人定的。我们厂规模不算大,每年能收到五六百立方米的加工订单。像我们这样规模的板材厂在兰考县少说也有三四百家,桐木的销售量大,所以有时候本地的桐树不够用,还要到别处收购,收购价格在每立方米1300~1400元。”

  在民族乐器加工公司的带动下,兰考初步形成了音板生产、乐器加工的产业链条,板材加工业在兰考大地如雨后春笋,快速地发展成长。目前该县已经构建起以三环集团、豫信木业为核心的木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闫楼森森木业、华林木业为核心的板材加工产业集群。该县木制品加工公司已发展到500多家,个体加工户5000余户,年产值达到50亿元,占兰考县GDP的60%,年创利税近一亿元。兰考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泡桐板材加工基地。

  37岁的冯丰礼是兰考县谷营乡村民,1993年进入中原乐器公司做工,目前已成为一名琵琶制作高级技师,冯的妻子也在乐器生产企业上班,两人月收入达到3000元。据了解,兰考县像冯丰礼这样“吃泡桐饭”的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组数字:2005年,当地有桐木加工公司100多家,年加工量10万立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现在公司数和年产值大为增加,年加工量却减少为7万立方米。

  兰考板材协会会长、三环木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其命解释道:“这种变化是兰考‘泡桐经济’产业升级带来的。以一棵普通的成材泡桐为例,如果做盖房用的木料,不过三四百元;而加工成古筝、琵琶以及出口日本的榻榻米等高档用品,就可以卖到上万元。”

  产业化使得兰考人更加重视“泡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县林木年生长量为16万立方米,远高于采伐量,而且坚持采伐一片更新一片的原则,从而使林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兰考县委书记魏治功说:“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泡桐、治风沙,也许并没想到会给兰考人民留下一座‘绿色银行’,但是从一棵树到一种精神再到一个产业,其间的变迁看似偶然,却是兰考人民坚持生态和经济并重、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